演化經濟學的場論模型(原型)

 量子場論模型:演化經濟學中的技術與代理人動態

摘要

本研究提出一個以場論為基礎的演化經濟學模型,探討技術知識場(φ)與代理人分布(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互動動態。透過離散化偏微分方程與數值模擬,本模型揭示創新擴散如何形成技術集群,以及企業如何因應技術驅動進行地理遷移與集聚。我們運用類似量子場論的方法來處理連續空間與演化交互,為理解創新地理與知識經濟提供一個具象化的動態框架。

引言

在知識經濟中,技術創新與企業行為呈現高度空間耦合性。演化經濟學強調動態適應與制度選擇的歷史性,但對於創新如何在空間中擴散與集聚,尚缺乏統一的數學描述框架。為此,本文提出一個模仿量子場論的經濟場模型,將技術知識與企業行為視為連續場的交互演化,捕捉其空間動態與複雜適應機制。
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與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 QFT)乍看之下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一個是經濟學分支,強調非均衡、歷史性與創新動態;另一個是理論物理的基石,用來描述粒子與場在時空中的動態。然而,近年跨學科研究中,兩者逐漸出現某些結構與概念上的對應,以下是幾個主要的關聯與可能的整合點:

一、共同的系統觀與非線性特性

面向
演化經濟學量子場論
核心特性非均衡、歷史依賴、突變與創新非線性場互動、真空漲落、相變
系統觀經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宇宙由量子場構成,粒子為激發態,動態隨場互動演化
隨機性市場選擇具有隨機性與路徑依賴量子漲落導致機率性測量與場態疊加

關聯點:
演化經濟學中的創新(如技術突變、制度演化)可視為類似於量子場論中的「場激發」與「相變」,即系統能量態轉換與新狀態的出現。

二、創新擴散 vs 場的傳播

在QFT中,場的激發如粒子會透過費曼圖等形式在空間中傳播,並互動產生新的粒子。在演化經濟學中,新技術或新商業模式亦會擴散並引發連鎖式變革(技術傳播、網絡效應等)。
可以將創新視為「知識場」中的量子激發態,其擴散與互動也許可透過場論語言來描述。

三、代理人互動與場作用

在社會物理學中已有人嘗試將「個體行為」與「場」對應:
企業或個人視為類似於費米子/玻色子般的代理人粒子;將制度、價格、資本結構視為影響這些代理人的「經濟場」;他們的互動過程則由某種「社會作用項」或「經濟作用拉式」來決定,與物理中場的拉式密度類似。

四、應用案例與前沿研究(可作為參考)

演化博弈論中的場論框架: 有學者將多代理人的策略互動轉寫為場論形式,探討其在策略空間中的穩定解與相變。技術生命週期與重整化群(RG)類比: 技術的發展過程可用「重整化」類比處理:從微觀創新(小企業)到宏觀影響(整個產業轉型),類似場論中不同能尺度下的有效理論轉換。創新叢集與量子糾纏: 某些技術之間有強依賴關係(例如AI與半導體),其協同演化特性可能與量子糾纏的非區域性有結構類似性。

五、理論整合前景(挑戰與潛能)

挑戰: 目前QFT仍高度數學化,而演化經濟學較依賴模擬與質性分析,兩者在方法論上有落差;潛能: 透過數學場論(如統計場論、非平衡場論)架構,建構可量化的經濟場模型,並引入創新激發、相變、集體行為等概念,有望深化對創新驅動經濟系統的理解。


建立一個演化經濟學的場論模型原型

1. 經濟場的定義與代理人動態

設一個經濟系統中,有一個「技術知識場」 ϕ(x, t),代表在時間 t、空間 x 下的技術知識水準、創新密度或資源配置。

定義有效拉式密度如下:

L[ϕ] = ½ (∂ₜϕ)² − ½ (∇ϕ)² − V(ϕ)

其中:


∂ₜϕ:時間變化,代表創新或知識變動速度(例如技術演化)∇ϕ:空間變化,表示創新的地理擴散或產業間傳播V(ϕ):潛能函數,表示創新能量結構,影響穩定點與相變行為

2. 潛能函數 V(ϕ) 的社會解釋

採用對稱破缺潛能(類似 Higgs 場):

V(ϕ) = ½ m²ϕ² + ¼ λϕ⁴

若 m² < 0,則系統具有兩個穩定極小值(雙穩定態),代表技術制度的「相變轉移」:

  • 可解釋為:當新制度或技術出現後,整體經濟可能非連續地轉移至另一個穩定狀態;

  • λ 控制創新之間的自激發或抑制強度,影響創新擴散的平滑或劇烈程度。

3. 加入創新源與代理人交互作用

引入代理人密度場 ψ(x, t),代表技術採用或創新投資意願(可為費米場或玻色場):

L_int = g ϕ ψ̄ψ

其中:

  • 此交互項表示知識場與代理人之間的影響力:

    • 企業行為改變知識場 ϕ 的局部態(例如採用技術會增加當地創新密度);

    • 知識場濃度升高也會吸引更多代理人參與(正回饋);

  • g 為交互強度,類似「社會學習率」或「模仿強度」。

4. 方程式導出:場的演化動力學(Euler-Lagrange 方程)

從拉式導出場的運動方程:

∂²ϕ/∂t² − ∇²ϕ + dV/dϕ = g ψ̄ψ

這是一個非線性波動方程,右側為來自代理人的「源項」。

經濟詮釋如下:

  • ϕ 描述整體技術或制度環境的演化;

  • 左側為自然演化的動態(由潛能與擴散控制);

  • 右側為外部社會創新壓力所驅動(如創業、模仿、政策介入)。

5. 重整化與尺度依賴創新

創新動態具多尺度性(微觀創新 vs 宏觀制度變遷),可引入重整化群(Renormalization Group, RG):

μ dλ/dμ = β(λ)

其中:

  • μ:代表演化尺度(例如從區域產業擴展至全國制度)

  • β(λ):描述不同尺度下參數 λ 的變化,即創新間的相互作用強度變化

社會詮釋:地方創新政策如何透過多層級擴散,轉變成全國性經濟制度重構。

本模型可視為一種社會場論的初階形式,將技術擴散與企業選擇行為以場的交互機制統一處理。未來可引入更多維度(如多技術 φᵢ 場、非線性反應項、資源競爭項)來模擬技術標準競爭、制度共演與產業演化。亦可將此框架擴展至都市發展、創新政策模擬或區域經濟策略設計。


總結:這個場論模型代表什麼?

QFT 元素演化經濟詮釋
場 ϕ(x, t)技術知識密度場、創新場
拉式 ℒ經濟系統的動能、創新勢能與交互項
潛能 V(ϕ)制度穩定性結構、技術路徑依賴
交互項 gϕψ̄ψ企業代理人驅動創新,回饋於制度變遷
重整化群 RG不同尺度下的創新動力如何整合(微觀至巨觀)

本文提出之場論模型揭示技術與企業行為的空間演化機制,提供理解創新擴散與地理集聚的新數學工具。透過數值模擬與動畫可視化,我們捕捉到技術中心驅動企業遷移的動態過程,為演化經濟學與場論方法之結合提供理論與實證基礎。




程式碼(evo_econ_model.py),這是一個模擬技術創新空間-時間動態的演化經濟學模型,使用量子場論方法模擬技術知識場(phi)和代理人密度場(rho)的演化。程式碼通過 plot_results 方法生成靜態圖表(包含四個子圖),並通過 create_animation 方法生成動畫,來視覺化模擬結果。

以下,我將詳細說明程式碼生成的圖表和動畫的內容,涵蓋每個子圖和動畫的含義,並解釋它們如何反映模擬的經濟學現象。

程式碼背景

  • 模型概述
    • 該程式模擬技術創新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動態演化,基於量子場論框架。
    • 兩個主要變量:
      • 技術知識場 (phi):表示技術知識或創新的強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受擴散、潛能、代理人行為和隨機噪聲影響。
      • 代理人密度場 (rho):表示企業或經濟代理人的分佈密度,受技術場吸引並隨空間擴散。
    • 模擬參數:
      • 空間格點數 (Nx=100),時間步數 (Nt=500)。
      • 空間步長 (dx=0.5),時間步長 (dt=0.01)。
      • 其他參數控制潛能 (m2lambda)、交互強度 (g)、擴散係數 (D_phiD_rho) 等。
  • 輸出
    • 靜態圖表plot_results 方法生成一個包含四個子圖的圖表,保存為 evo_econ_results.png
    • 動畫create_animation 方法生成兩個子圖的動畫,展示 phi 和 rho 隨時間的動態變化,Jupyter 中顯示為交互式動畫,或可保存為 evo_econ_animation.mp4


靜態圖表內容(plot_results 方法)

plot_results 方法生成一個包含四個子圖的圖表,圖表尺寸為 figsize=(15, 10),每個子圖展示模擬結果的不同面向。以下是每個子圖的詳細內容和經濟學意義:

1. 子圖1:技術知識場熱圖

  • 內容
    • 顯示技術知識場 phi 的時空演化,使用熱圖(imshow)。
    • X軸:空間位置(0 到 Nx*dx=50),表示地理或經濟空間。
    • Y軸:時間(0 到 Nt*dt=5),表示模擬時間進展。
    • 顏色:表示 phi 的強度(技術知識水平),使用 viridis 色圖(從藍到黃表示低到高)。
    • 色條:標示“技術知識場強度”,顯示 phi 的數值範圍。
  • 佈局
    • 標題:“技術知識場演化”。
    • X軸標籤:“空間位置”。
    • Y軸標籤:“時間”。
    • 色條縮小(shrink=0.8),標籤字體大小為 9,刻度字體大小為 8。
  • 經濟學意義
    • 展示技術知識如何在空間中擴散和隨時間演化。
    • 熱圖中的高強度區域(黃色)表示技術創新的集中區域,例如技術中心或集群。
    • 隨時間的變化反映創新從初始中心(init_center=0.5)向外擴散,或因代理人行為和隨機噪聲形成新模式。
    • 例如,若熱圖顯示多個高強度區域,可能表示多個創新集群的形成。

2. 子圖2:代理人密度場熱圖

  • 內容
    • 顯示代理人密度場 rho 的時空演化,使用熱圖(imshow)。
    • X軸:空間位置(0 到 50)。
    • Y軸:時間(0 到 5)。
    • 顏色:表示 rho 的密度(代理人分佈),使用 plasma 色圖(從紫到黃表示低到高)。
    • 色條:標示“代理人密度”,顯示 rho 的數值範圍。
  • 佈局
    • 標題:“代理人分布演化”。
    • X軸標籤:“空間位置”。
    • Y軸標籤:“時間”。
    • 色條縮小(shrink=0.8),標籤字體大小為 9,刻度字體大小為 8。
  • 經濟學意義
    • 展示企業或經濟代理人如何在空間中聚集和隨時間遷移。
    • 高密度區域(黃色)表示企業集中,可能對應技術創新的高強度區域(因 rho 受 phi 吸引,參數 beta=0.1)。
    • 隨時間的變化反映企業因技術優勢而向某些區域遷移,形成經濟集群。
    • 與子圖1對比,可觀察技術知識和代理人分佈的相互作用,例如企業是否追隨技術中心。

3. 子圖3:初始與最終場分布比較

  • 內容
    • 顯示技術知識場 phi 和代理人密度場 rho 在初始(t=0)和最終(t=Nt*dt)時刻的空間分佈,使用線圖(plot)。
    • X軸:空間位置(0 到 50)。
    • Y軸:場強度/密度(phi 或 rho 的值)。
    • 曲線:
      • 藍色實線:最終技術場 (phi 在最後時刻)。
      • 紅色實線:最終代理人分布 (rho 在最後時刻)。
      • 藍色虛線:初始技術場 (phi 在初始時刻,透明度 alpha=0.5)。
      • 紅色虛線:初始代理人分布 (rho 在初始時刻,透明度 alpha=0.5)。
    • 圖例:標示四條曲線,位於圖表外部(bbox_to_anchor=(1.05, 1))。
  • 佈局
    • 標題:“初始與最終場分布比較”。
    • X軸標籤:“空間位置”。
    • Y軸標籤:“場強度/密度”。
    • 圖例字體大小為 8,網格線啟用(grid=True)。
  • 經濟學意義
    • 比較模擬開始和結束時技術知識和代理人分佈的變化。
    • 初始場(虛線)通常集中在中心(init_center=0.5,高斯分佈),反映技術創新的起始點。
    • 最終場(實線)顯示創新和企業分佈的演化結果,例如是否擴散到更大範圍,或形成多個峰值(多中心集群)。
    • phi 和 rho 的峰值對比反映技術和企業的空間耦合,例如企業是否聚集在技術高強度區域。

4. 子圖4:場強度最大值演化

  • 內容
    • 顯示技術知識場 phi 和代理人密度場 rho 的最大值隨時間的變化,使用線圖(plot)。
    • X軸:時間(0 到 Nt*dt=5)。
    • Y軸:最大值(phi 或 rho 的空間最大值)。
    • 曲線:
      • 藍色實線:技術場最大值(np.max(phi_history, axis=1))。
      • 紅色實線:代理人密度最大值(np.max(rho_history, axis=1))。
    • 圖例:標示兩條曲線。
  • 佈局
    • 標題:“場強度最大值演化”。
    • X軸標籤:“時間”。
    • Y軸標籤:“最大值”。
    • 圖例字體大小為 8,網格線啟用(grid=True)。
  • 經濟學意義
    • 展示技術創新和代理人聚集的強度隨時間的動態變化。
    • 藍色曲線(phi 最大值)反映技術創新的最高水平是否增長、衰減或穩定。
    • 紅色曲線(rho 最大值)反映企業聚集的最高密度是否隨技術變化。
    • 曲線的趨勢和同步性顯示技術和企業的相互作用,例如技術高峰是否帶動企業聚集。

整體圖表佈局

  • 尺寸與間距
    • 圖表尺寸為 15x10 英寸,適合顯示四個子圖。
    • 子圖間距:wspace=0.3(水平),hspace=0.4(垂直),避免文字重疊。
    • 使用 plt.tight_layout() 優化佈局。
  • 字體與標籤
    • 全局字體大小為 10,標題 fontsize=10,軸標籤 fontsize=9,圖例和色條刻度 fontsize=8
    • 中文標籤使用 SimHei 等字體,支持正確顯示(無 DejaVu Sans 警告)。
  • 保存
    • 圖表保存為 evo_econ_results.png,便於檢查和分享。


動畫內容(create_animation 方法)

create_animation 方法生成一個動畫,展示 phirho 隨時間的空間分佈變化,包含兩個子圖。以下是動畫的詳細內容:

1. 子圖1:技術場演化

  • 內容
    • 顯示技術知識場 phi 的空間分佈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使用線圖(plot)。
    • X軸:空間位置(0 到 50)。
    • Y軸:技術知識場強度(phi 的值,範圍為 np.min(phi_history) - 0.1 到 np.max(phi_history) + 0.1)。
    • 曲線:藍色實線(lw=2),表示每個時間步的 phi 分佈。
  • 佈局
    • 標題:“技術場演化”。
    • X軸標籤:“空間位置”。
    • Y軸標籤:“技術知識場 (φ)”。
    • 字體大小:標題 fontsize=10,軸標籤 fontsize=9
    • 網格線啟用(grid=True)。
  • 經濟學意義
    • 動態展示技術知識如何從初始高斯分佈(中心峰)擴散或形成新模式。
    • 曲線的移動反映創新在空間中的傳播,例如從中心向兩側擴散,或因隨機噪聲形成多峰。

2. 子圖2:代理人分布演化

  • 內容
    • 顯示代理人密度場 rho 的空間分佈隨時間的動態變化,使用線圖(plot)。
    • X軸:空間位置(0 到 50)。
    • Y軸:代理人密度(rho 的值,範圍為 np.min(rho_history) - 0.1 到 np.max(rho_history) + 0.1)。
    • 曲線:紅色實線(lw=2),表示每個時間步的 rho 分佈。
  • 佈局
    • 標題:“代理人分布演化”。
    • X軸標籤:“空間位置”。
    • Y軸標籤:“代理人密度 (ρ)”。
    • 字體大小:標題 fontsize=10,軸標籤 fontsize=9
    • 網格線啟用(grid=True)。
  • 經濟學意義
    • 動態展示企業或代理人如何因技術場的吸引而在空間中重新分佈。
    • 曲線的變化反映企業向技術高強度區域聚集的過程,例如峰值隨 phi 的峰值移動。

動畫整體

  • 時間戳
    • 圖表頂部顯示時間戳(t = 0.0 開始),格式為 t = {i * dt * 10:.2f},每幀更新。
    • 時間戳位於圖表上方(y=0.98),避免與子圖標題重疊,字體大小為 10。
  • 動畫參數
    • 每幀間隔 100 毫秒(interval=100)。
    • 總幀數對應歷史數據的時間步(每10步保存一次)。
    • 使用 blit=True 優化動畫性能。
  • 顯示與保存
    • 在 Jupyter 中,動畫以交互式 HTML 格式顯示(HTML(anim.to_jshtml()))。
    • 在非 Jupyter 環境中,通過 plt.show() 顯示。
    • 可保存為 evo_econ_animation.mp4(需 ffmpeg)。
  • 經濟學意義
    • 動畫直觀展示技術創新和企業分佈的動態交互過程。
    • 例如,若 phi 的峰值移動並帶動 rho 的峰值,反映企業追隨技術創新的空間遷移行為。


圖表與動畫的經濟學洞察

  1. 技術創新的空間擴散
    • 子圖1(熱圖)和動畫子圖1顯示技術知識場 phi 如何從初始集中點(高斯分佈)向外擴散。
    • 這模擬現實中技術從創新中心(例如矽谷)向其他地區傳播的過程,受擴散係數 (D_phi=1.0) 和隨機噪聲 (xi=0.05) 影響。
  2. 企業的空間聚集
    • 子圖2(熱圖)和動畫子圖2顯示代理人密度場 rho 如何因技術場的吸引(beta=0.1)而聚集。
    • 高密度區域通常與 phi 的高強度區域對應,反映企業傾向於遷移到技術先進的地區。
  3. 初始與最終狀態比較
    • 子圖3(剖面圖)對比模擬開始和結束時的場分佈,揭示技術和企業分佈的長期演化結果。
    • 例如,若最終狀態顯示多個峰值,可能表示形成了多個技術-經濟集群。
  4. 動態交互
    • 子圖4(峰值圖)和動畫展示 phi 和 rho 最大值的時間演化,反映技術創新和企業聚集的強度變化。
    • 若 rho 最大值隨 phi 最大值同步增長,表明技術創新驅動了企業集中。
  5. 政策與理論啟示
    • 圖表和動畫可用於分析技術政策的效果,例如促進創新擴散(調整 D_phi)或企業遷移(調整 beta)。
    • 模擬結果可驗證演化經濟學理論,例如技術-經濟耦合如何形成空間集群。


圖表示例(預期視覺效果)

由於無法直接生成圖表,這裡描述預期的視覺效果(基於程式碼邏輯):

  • 子圖1(技術知識場熱圖)
    • 初始時,中心(x=25)顯示高強度(黃色),隨時間向兩側擴散,顏色逐漸變藍。
    • 可能出現多個高強度區域,表示新技術中心的形成。
  • 子圖2(代理人密度熱圖)
    • 初始時,中心顯示較高密度(淡紫色),隨時間追隨 phi 的高強度區域,密度增加(變黃)。
  • 子圖3(剖面圖)
    • 初始曲線(虛線):phi 和 rho 在中心有單峰(高斯形狀)。
    • 最終曲線(實線):phi 和 rho 可能展平(擴散)或形成多峰(集群)。
  • 子圖4(峰值圖)
    • 藍色曲線(phi 最大值)可能先上升(創新增長),後穩定或波動(受噪聲影響)。
    • 紅色曲線(rho 最大值)隨藍色曲線變化,反映企業對技術的回應。
  • 動畫
    • 左子圖:phi 的藍色曲線從中心峰開始,隨時間展平或形成新峰。
    • 右子圖:rho 的紅色曲線隨 phi 的峰值移動,密度峰值逐漸增強。


如何檢查圖表內容

若你已運行程式碼,請檢查以下輸出:

  1. 靜態圖表
    • 打開 evo_econ_results.png,確認四個子圖是否清晰顯示,文字(標題、軸標籤、圖例、色條)無重疊。
    • 檢查子圖內容是否符合上述描述(熱圖、剖面圖、峰值圖)。
  2. 動畫
    • 在 Jupyter 中,運行 anim = model.create_animation(); anim,確認動畫是否播放,時間戳是否更新。
    • 若保存為 evo_econ_animation.mp4,播放影片檢查兩條曲線的動態變化。


經濟學意涵 此動畫動態呈現: φ(x,t) 技術知識場的擴散與聚集現象。 ρ(x,t) 代理人(企業)如何空間性地追隨技術中心的移動,展現知識驅動的空間遷移行為。



子圖1:技術場演化(φ) 描述:藍色曲線顯示每個時間步的技術場在空間中的分佈。 動態特徵: 初始高斯分佈逐漸擴散或變形。 若 φ 有多峰,可能代表多個創新中心出現。 經濟學詮釋:象徵創新技術由中心逐步擴散,形成區域創新集群或多極創新體系。 📈 子圖2:代理人分布演化(ρ) 描述:紅色曲線表示代理人(企業)如何對 φ 的變化做出反應。 動態特徵: 初期分佈侷限,隨 φ 的演化逐步向高 φ 區聚集。 彈性調整反映出企業的技術敏感性與轉移成本。 經濟學詮釋:類似於企業向創新資源或科技樞紐集中,反映知識經濟中的地理集聚效應。




NOTE
以下是論文中的數學式

技術知識場 φ(x,t)

φ 表示某空間位置 x 處、時間 t 的技術密度,服從擴散與隨機干擾方程:

∂φ(x, t)/∂t = Dφ ⋅ ∇²φ(x, t) + σ ⋅ ξ(x, t)

其中:

  • Dφ:技術擴散率

  • σ:隨機創新強度

  • ξ(x, t):空間與時間白噪聲(隨機擾動)


代理人密度場 ρ(x,t)

ρ 表示企業或代理人在空間上的密度,其演化受自身擴散與對技術的響應影響:

∂ρ(x, t)/∂t = Dρ ⋅ ∇²ρ(x, t) + η ⋅ ∇φ(x, t)

其中:

  • Dρ:代理人(企業)遷移擴散係數/為企業自由遷移率

  • η:代理人對技術場的響應敏感度/表示對技術場的吸引強度(技術導引力)


離散化與數值模擬

使用有限差分法對上式離散化,考慮一維空間區間 [0, L],格點大小 dx 與時間步長 dt,透過顯式格式更新 φ 與 ρ,並實施 Neumann 邊界條件保留物理合理性。模擬顯示技術場從初始高斯分布擴散並逐漸形成多中心結構,而代理人場則隨 φ 的變化逐步向其高值區域聚集。

技術場更新式(子圖1):

φᵢⁿ⁺¹ = φᵢⁿ + Dφ ⋅ dt/dx² ⋅ (φᵢ₊₁ⁿ − 2⋅φᵢⁿ + φᵢ₋₁ⁿ) + σ ⋅ ξᵢⁿ

技術知識初始集中於中心,隨時間向兩側擴散。若隨機擾動強,可能導致多個局部創新中心(φ 峰值)出現,類似創新集群與路徑依賴的生成機制。

代理人場更新式子圖2):

ρᵢⁿ⁺¹ = ρᵢⁿ + Dρ ⋅ dt/dx² ⋅ (ρᵢ₊₁ⁿ − 2⋅ρᵢⁿ + ρᵢ₋₁ⁿ) + η ⋅ dt/(2⋅dx) ⋅ (φᵢ₊₁ⁿ − φᵢ₋₁ⁿ)

企業初期均勻分布,隨 φ 演化逐漸向技術高地集中,顯示企業對創新環境具高度敏感性。此一集聚過程類似知識經濟中的空間集群與技術追隨行為。

動畫動態展示

整體動畫清楚顯示 φ 的變化如何驅動 ρ 的空間重組,企業行為被 φ 所引導,具備自組織與集體適應的特性。


參考文獻

  1. Weinberg, S. (1995).
    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s (Vol. 1–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QFT 經典教材,若您引用場的定義、Lagrangian 或量子化過程。

  2. Nelson, R. R., & Winter, S. G. (1982).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演化經濟學的經典著作,適合作為技術演化與代理人行為的理論基礎。

  3. Arthur, W. B. (1994).
    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討論技術選擇、路徑依賴與創新擴散,對應 φ 場的多峰結構詮釋。

  4. Aoki, M. (2002).
    Modeling Aggregate Behavior and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s: Stochastic Views of Interacting Agen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多體互動模型與隨機演化,對應您模型中的 ξ(x,t)、η⋅∇φ(x,t)。

  5. Bouchaud, J.-P. (2013).
    Crises and collective socio-economic phenomena: Simple model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151(3–4), 567–606.
    → 社會物理學視角,將物理場概念應用於經濟與集體行為。

  6. Helbing, D. (2010).
    Quantitative Sociodynamics: Stochastic Methods and Models of Social Interaction Processes. Springer.
    → 強調社會互動的場論模型與擴散現象。

  7. Ball, P. (2004).
    Critical Mass: How 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 通俗但具深度的社會物理學書籍,可為 QFT 概念應用提供跨領域說明。

  8. Holland, J. H. (1992).
    Adaptation i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ystem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with Applications to Biology, Control,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IT Press.
    → 提供複雜適應系統框架,對應演化代理人模型背景。

  9. 附註:自創模型(如將 φ 與 ρ 建模為耦合場)

本研究模型之場論構造與耦合項(η⋅∇φ)為作者依據量子場論擴散方程與社會互動機制推導,尚無現成文獻直接對應,屬於原創理論構型。


 Python 腳本 evo_econ_model.py 實現了技術創新與代理人互動的場論模型,模擬技術知識場(φ)與代理人密度場(ρ)的時空動態。程式碼已公開於 GitHub,網址為:https://github.com/fullyloaded/Python-Code/blob/main/evo_econ_mode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ime as a Negentropic Force: Spacetime Interactions and the Cosmic Creative Principle

ネゲントロピー力としての時間:時空相互作用と宇宙創造原理

確保AI決策公平:基於公平濾鏡的倫理框架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