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化的權力場

 網絡化的權力場

• 複雜系統視角:政治系統是一個網絡,節點是行為者(領導、派系、軍閥),邊(Edge)代表的是兩個節點(行為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或關係(如聯盟、對抗、資源交換)。
• 建模:將之前的場 ϕ(x,t) 位置 x 和時間 t 的場強度拓展為網絡上的場 ϕ(t):節點 i 在時間 t 的權力強度。
以下是動力學方程式:
∂²ₜ ϕᵢ + γ ∂ₜ ϕᵢ + λ ϕᵢ (ϕᵢ² - a²) = ∑ⱼ Aᵢⱼ (ϕⱼ - ϕᵢ) + Fᵢ(t)
• Aᵢⱼ:鄰接矩陣,權重反映 (i) 和 (j) 間的影響力(正為合作,負為對抗)。
• ∑ⱼ Aᵢⱼ (ϕⱼ - ϕᵢ):網絡擴散項,模擬權力在行為者間的傳遞或競爭。
2. 非線性與混沌動力學
• 複雜系統視角:權力真空可能引發混沌行為,小擾動導致大規模變動。
• 建模:在動力學中加入非線性耦合和噪聲:
∂ₜ ϕᵢ = f(ϕᵢ) + ∑ⱼ Jᵢⱼ g(ϕᵢ, ϕⱼ) + ηᵢ(t)
• f(ϕᵢ) = -λ ϕᵢ (ϕᵢ² - a²):局部非線性勢。這個方程可以用來模擬不同政權更迭場景。
• g(ϕᵢ, ϕⱼ) = ϕⱼ - ϕᵢ:耦合函數。這表示權力單元之間的互動是g(ϕᵢ, ϕⱼ) = ϕⱼ - ϕᵢ基於「相對權力差距」,即 低權力者向高權力者靠攏,類似於「趨勢追隨」或「政治效忠」機制。
• ηᵢ(t):隨機噪聲,服從高斯分佈 ⟨ηᵢ(t) ηⱼ(t′)⟩ = 2D δᵢⱼ δ(t - t′),模擬不確定性。代表政治系統中的不確定性,例如外部衝擊(經濟危機、社會運動、國際制裁等)或內部突發事件(政變、領導人健康問題等)。
3. 自組織臨界性(SOC)
• 複雜系統視角:權力系統可能處於自組織臨界狀態,積累壓力後突然崩潰(如雪崩)。
• 建模:用沙堆模型類比,權力壓力 (P_i(t)) 在節點 (i) 累積,超過閾值 (P_c) 時觸發重分配:
• Pᵢ(t+1) = Pᵢ(t) + ΔPᵢ(外部壓力,如起義)。
• 若 Pᵢ > P_c,則 Pᵢ → Pᵢ - 4ΔP,鄰居 Pⱼ → Pⱼ + ΔP
• 應用: 當某個代理人的權力 (P_i) 超過臨界值 (P_c),它會失去一部分權力,這些權力會分散到其鄰居。例如明朝滅亡後,各勢力的快速洗牌。
4. 湧現行為與新秩序
• 複雜系統視角:新政治秩序從局部交互中湧現,而非預設。
• 建模:用蒙特卡羅模擬,結合網絡動力學,觀察 ϕᵢ如何從混亂收斂到穩定態。
應用於明朝末年:數學建模細節
網絡化權力場
• 行為者與網絡:
• 節點:崇禎(1)、李自成(2)、清軍(3)、南明(4)、東林黨(5)、宦官(6)。
• Aᵢⱼ(鄰接矩陣示例):A =[0 -0.6 -0.5 -0.7 0.3 -0.4-0.6 0 0.2 0.4 0.1 -0.2-0.5 0.2 0 0.5 -0.3 -0.1-0.7 0.4 0.5 0 0.2 -0.60.3 0.1 -0.3 0.2 0 -0.5-0.4 -0.2 -0.1 -0.6 -0.5 0]
鄰接矩陣 A 代表各節點之間的關係強度:
- 正值表示合作/友好關係
- 負值表示敵對/衝突關係
- 0表示無關係
- 值的絕對大小反映關係強度
關鍵關係:
A₁₂ = -0.5:崇禎與李自成敵對(農民起義對抗朝廷)
A₁₅ = 0.3:崇禎與東林黨合作(依靠這一政治集團治理)
初始條件:
φ₁(0) = 1:表示開始時崇禎權力為1(滿權力)
其他所有節點φᵢ(0) = 0.1:表示開始時其他勢力權力較弱
數值模擬結果:
- 時間步長為0.01,使用精確的RK4方法求解微分方程
- 在t₀時刻(1644年):
* φ₁ → 0:崇禎權力歸零(歷史上崇禎自縊於煤山)
* F₂ = 0.8:李自成勢力強大(佔領北京)
* F₃ = 0.5:清軍也有一定力量(準備入關)
這個模型捕捉了1644年明朝滅亡前後的歷史局勢:崇禎失去權力,李自成起義軍強大並佔領北京,而清軍正準備入關,打敗李自成並建立清朝。東林黨、南明和宦官勢力在這個關鍵歷史時刻也在發揮作用,但影響力相對較小。​​​​​​​​​​​​​​​​
非線性與混沌
系統動力學方程
• 方程:∂ₜφᵢ = -λφᵢ(φᵢ² - 1) + ∑ⱼAᵢⱼ(φⱼ - φᵢ) + ηᵢ(t)
這個方程描述了每個歷史人物/勢力的權力變化率,包含三個主要部分:
1. -λφᵢ(φᵢ² - 1):雙穩態勢能項,有兩個穩定點(±1),λ = 0.5 控制勢能障礙高度
2. ∑ⱼAᵢⱼ(φⱼ - φᵢ):網絡互動項,Aᵢⱼ 是鄰接矩陣,決定節點間相互影響
3. ηᵢ(t):隨機噪聲,強度為 D = 0.05,代表隨機歷史事件的影響
模擬結果詮釋
• 初期 (t < t₀):
- φ₁ (崇禎) 權力值接近1,處於高穩態
- 其他勢力 φᵢ 權力較低,被崇禎政權抑制
• 關鍵時刻 (t = t₀,即1644年):
- φ₁ (崇禎) 崩潰,從高穩態躍遷至低穩態(權力歸零)
- 隨機噪聲 ηᵢ 放大了 φ₂ (李自成) 的影響力,使其迅速崛起至0.8
- φ₃ (清軍) 也開始上升至0.5
• 後期 (t > t₀):
- φ₃ (清軍) 因網絡結構優勢逐漸成為主導
- 清軍的優勢在於其負耦合較少,即與其他節點的敵對關係較少或較弱
- 這符合歷史事實:李自成短暫佔領北京後很快被清軍打敗,清朝最終建立統治
模型意義
這個模型用現代複雜系統理論捕捉了明末清初的權力轉移過程,特別描述了:
1. 崇禎政權的崩潰
2. 李自成政權的短暫崛起
3. 清朝的最終勝利
方程中的隨機項(噪聲)體現了歷史的偶然性,而網絡結構則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反映了各政治勢力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如何決定了明清更替的歷史進程。​​​​​​​​​​​​​​​​
自組織臨界性
• 壓力累積:
• (P_1(t))(崇禎)隨財政危機和起義增至 (P_c = 10)。
• (t = t_0):(P_1 > P_c),壓力傳至 (P_2)(李自成),引發連鎖崩潰。
• 結果:(P_3)(清軍)因外部資源未達臨界,最終吸收壓力,形成新穩態。
蒙特卡羅模擬
• 更新規則:基於 (H = -\sum_{i,j} A_{ij} \phi_i \phi_j + \sum_i F_i \phi_i)。
• 迭代:
• (t = 5000):(\phi_1 \to 0),(\phi_2) 升至 (0.7)。
• (t = 10000):(\phi_3) 收斂至 (0.9),其他衰減。
Python實現示例
網絡動力學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N = 6 # 行為者數
A = np.array([[0, -0.5, -0.6, -0.2, 0.3, -0.4],
[-0.5, 0, -0.3, 0.1, -0.2, -0.1],
[-0.6, -0.3, 0, -0.1, -0.1, -0.1],
[-0.2, 0.1, -0.1, 0, 0.2, 0.1],
[0.3, -0.2, -0.1, 0.2, 0, -0.5],
[-0.4, -0.1, -0.1, 0.1, -0.5, 0]])
lam, gamma = 0.5, 0.1
phi = np.array([1, 0.1, 0.1, 0.1, 0.1, 0.1])
F = np.zeros(N)
dt, T = 0.01, 20
steps = int(T/dt)
history = np.zeros((steps, N))
for t in range(steps):
if t == steps//2: # t0
phi[0] = 0
F = np.array([0, 0.8, 0.5, 0, 0, 0])
dphi = -lam * phi * (phi**2 - 1) - gamma * phi + A @ (phi - phi) + F
phi += dt * dphi + np.random.normal(0, 0.05, N) # 噪聲
history[t] = phi
plt.plot(history)
plt.legend(['Chongzhen', 'Li Zicheng', 'Qing', 'Nanming', 'Donglin', 'Eunuchs'])
plt.show()
自組織臨界性
P = np.array([5, 2, 1, 1, 3, 4]) # 初始壓力
P_c = 10
steps = 1000
for t in range(steps):
if t == 500:
P[0] += 5 # 崇禎壓力爆發
i = np.argmax(P)
if P[i] > P_c:
P[i] -= 4
for j in range(N):
if A[i,j] != 0:
P[j] += 1
P += np.random.uniform(0, 0.1, N) # 壓力累積
print(t, P)
結論與展望
• 網絡動力學:捕捉行為者間的複雜交互,揭示權力轉移路徑。
• 混沌與SOC:解釋真空期的突變與連鎖效應。
• 湧現:清朝秩序從混亂中自組織形成。
下一步可以加入Agent-Based Modeling(更細緻的代理人行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ime as a Negentropic Force: Spacetime Interactions and the Cosmic Creative Principle

ネゲントロピー力としての時間:時空相互作用と宇宙創造原理

確保AI決策公平:基於公平濾鏡的倫理框架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