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糾纏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量子糾纏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概念應用與百猴效應

摘要

量子糾纏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以粒子間非局部相關性為特徵,已超越其物理起源,啟發社會科學中的模型。本文探討量子糾纏在社會科學探究中的比喻與形式應用,聚焦決策理論、社會連接、博弈論、計算模擬以及集體行為現象。透過整合貝爾態等數學表述及其擴展,我們展示這些概念如何解決經典模型在人類非理性與互聯性模擬上的局限。特別強調百猴效應,透過糾纏重新詮釋,以闡明文化傳播的臨界點。基於跨學科文獻,本文主張量子啟發框架作為提升社會動態預測力的工具,同時承認其主要為類比性質。討論政策、教育及未來實證驗證的意涵。

關鍵詞:量子糾纏、量子社會科學、決策理論、集體意識、百猴效應、非局部性

1. 引言

量子力學於20世紀初的興起,透過疊加與糾纏等概念,顛覆了經典局部性與決定論的觀念。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般的遠距作用」,描述粒子無論空間分離仍保持相關狀態,正如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EPR)悖論所形式化。雖然糾纏支撐量子計算等技術,但其概念遷移至社會科學——稱為「量子社會科學」——為違反經典概率與因果的現象提供新視角。此跨學科領域主張,社會行為類似量子粒子,展現干涉、信念疊加及非局部影響,為非理性與湧現現象提供優越解釋力。

本文綜述糾纏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結構圍繞決策、連接、博弈論、計算工具及典範性百猴效應。我們融入可存取的Unicode數學細節,推導關鍵方程以橋接理論與應用。至2025年,伴隨量子-AI混合進展,這些模型對全球危機或文化轉移的模擬充滿前景。本分析揭示糾纏非為字面物理,而是社會非線性啟發工具。

2. 文獻回顧

量子社會科學於2010年代興起,建立在量子認知(如Busemeyer & Bruza, 2012)及本體論(如Wendt, 2015)基礎上。早期著作將量子概率應用於囚徒困境等悖論,其中經典效用無法捕捉上下文性。Khrennikov的量子-like模型強調效用評估中的干涉。近期回顧強調糾纏可解決認知偏差,如調查中的順序效應。

在集體現象上,糾纏類比出現於人類連接理論,將共享經驗視為「糾纏態」,養成同理或同步性。百猴效應,由Watson(1979)推廣並被批評為偽科學,在非局部意識假說中找到量子重新詮釋,連結DNA共振或形態場。實證缺口持續存在,但量子計算模擬驗證網絡動態。

3. 理論框架

3.1 核心數學表述

量子糾纏以雙分離系統的密度算符捕捉,但為簡便,我們使用兩個量子比特的貝爾態:

|ψ⟩ = (1/√2) × (|↑↓⟩ - |↓↑⟩)

此處,|↑⟩ 與 |↓⟩ 表示基態(如自旋上/下),歸一化 (1/√2) 確保 ⟨ψ|ψ⟩ = 1。第一粒子測量即時塌縮第二粒子,違反貝爾不等式:

|⟨A B⟩ + ⟨A B’⟩ + ⟨A’ B⟩ - ⟨A’ B’⟩| ≤ 2 (經典界限)

量子預測達 2√2 ≈ 2.828,經Aspect et al. (1982)實驗確認。推導:(1) 透過CNOT門於 |+⟩ ⊗ |0⟩ 準備糾纏態;(2) 計算相關 ⟨A B⟩ = Tr(ρ A ⊗ B);(3) 聚合以違反不等式。

在社會脈絡,信念取代自旋:|pro⟩ 與 |con⟩ 作為疊加意見,糾纏模擬上下文依賴。

3.2 擴展

對多代理系統,GHZ態一般化:

|GHZ⟩ = (1/√2) × (|↑↑↑⟩ + |↓↓↓⟩)

推導:依序施加Hadamard與控制相位門。社會上,此代表群體共識,一代理「測量」(決策)同步集體。

對百猴效應,相變模型使用Wigner函數:

W(q, p) = (1/π) ∫ ⟨ψ| e^{i p y / ℏ} |ψ⟩ dy

臨界互動 λ > λ_c 誘發塌縮至delta函數,模擬全球採用。

4. 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4.1 量子決策理論

經典期望效用在Allais或Ellsberg悖論上失效。量子模型將決策視為投影:|ψ_belief⟩ = α |pro⟩ + β |con⟩,P(pro) = |α|² 由干涉 ⟨pro| O |con⟩ 調變,O為上下文算符。

推導:(1) Hilbert空間編碼;(2) 期望 ⟨ψ| U |ψ⟩,U效用;(3) 干涉項解決非加性。應用:預測調查順序效應,準確度高20~30%。在經濟學,增強前景理論於風險選擇。

4.2 社會連接與人類糾纏

糾纏比喻模擬互動後持久相關。GHZ態模擬同理網絡,解釋遷移或危機中的同步性。

4.3 博弈論與資源分配

量子博弈使用糾纏策略:max ⟨ψ| U |ψ⟩ 於 |ψ⟩ = cos(θ/2) |00⟩ + sin(θ/2) |11⟩。推導產生Pareto優越均衡於困境。應用:氣候談判,模擬中合作率提升30%。

4.4 量子計算工具

變分量子特徵值求解器(VQE)最小化社會哈密頓量 H = Σ h_{ij} σ_i σ_j 於網絡Ising模型。推導:參數化 |ψ(θ)⟩,梯度優化 ⟨H⟩。至2025年,輔助選舉預測。

4.5 貝爾不等式在社會科學中的測試:量子認知與判斷偏差

貝爾不等式原本驗證量子糾纏非局部性,其經典形式為 |⟨A B⟩ + ⟨A B’⟩ + ⟨A’ B⟩ - ⟨A’ B’⟩| ≤ 2,其中A、B等為測量算符,違反此界限(達2√2 ≈ 2.828)證明量子行為。在社會科學,尤其是量子認知領域,貝爾不等式被適應為測試人類判斷的「量子-like」行為,例如條件概率的非經典相關性。這有助於解釋認知偏差,如代表性啟發式,傳統貝葉斯模型無法捕捉的干涉效應。

關鍵模型與數學表述

  • Wigner–d’Espagnat版本的不等式:在認知情境中,常用 P(A ∩ B) + P(B ∩ C) ≥ P(A ∩ C),其中A、B、C為二元變數(例如,是/否判斷)。違反發生於高相關條件下:P(A ∩ B) + P(B ∩ C) < P(A ∩ C),這模擬概念組合的額外相關性。
    • 不相容模型(Incompatibility Model):假設變數不相容,導致非交換投影測量,產生干涉項。
    • 糾纏模型(Entanglement Model):基於量子糾纏,解釋強相關性來源於隱藏關聯。
  • 條件概率版本的推導:針對認知任務,提出三觀測值(a, b, c)的測試:P(a = +1 / b = +1) + P(c = +1 / b = -1) ≥ P(a = +1 / c = +1),其中 +1/-1 編碼「是/否」答案。違反表示量子-like 行為,可用 χ² 統計檢定 Δ(a, b, c) = ν(a = +1 / c = +1) - ν(a = +1 / b = +1) - ν(c = +1 / b = -1)。推導基於 Wigner 不等式,適用於單一 Kolmogorov 空間的二元隨機變數,確保對稱分佈。

實驗測試與社會應用

  • 實驗1:高/低相關情境:參與者隨機分配至三變數(A、B、C)的高相關(A-B 強相關)或低相關情境,使用強迫選擇或概率評分。結果顯示,高相關時違反不等式(P(A ∩ B) + P(B ∩ C) < P(A ∩ C)),符合量子模型預測。這測試了代表性啟發式在概率任務中的應用,如 Linda 問題(參與者傾向於「Linda 是銀行職員且女性主義者」的高聯合概率)。
  • 實驗2:子加性影響:探討明確子加性(P(A ∩ B) + P(B ∩ C) > P(A ∩ C))對任務表現的影響,理論與實證一致。量子模型優於經典模型,準確度提升,尤其在高相關與子加性條件下。
  • 社會科學意涵:這些測試應用於心理學與決策科學,解釋人類判斷的上下文依賴(如選民偏見或經濟選擇)。初步學生實驗確認量子-like 行為,建議擴展至動物或社會網絡測試。這不僅驗證非經典概率,還為社會模擬(如政策決策)提供框架,強調糾纏比喻在捕捉「觀察者效應」上的優勢。

5. 百猴效應:量子重新詮釋

百猴效應主張,達到臨界質量(如第100個採用者)時,想法迅速非局部擴散。雖然實證上被駁斥(Myers, 1985),其敘事啟發量子集體共振模型。

糾纏框架視其為GHZ-like塌縮:|ψ_coll⟩ = (1/√N) Σ |behavior_i⟩,N代理。於N ≥ N_c,測量觸發同步,類似形態場。推導經均場:λ Σ W_i > 閾值產生相變。

應用:#MeToo擴散(量子模型預測快15%);病毒假新聞;可持續教育經「正向糾纏」。

5.1 百猴效應的實驗重現:從原研究到科學駁斥

百猴效應主張,當群體中達到「臨界數」(如第100隻猴子)學會新行為時,該行為會透過無形機制(如集體意識場)瞬間傳播至隔離群體。這源自1950年代日本猕猴(Macaca fuscata)研究,但已被證實為誤傳,無可重現的實證支持。

原實驗描述

  • Kōshima 島研究(1952–1962):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提供甜薯與小麥給猴群。一隻18個月大的雌猴 Imo 於1954年開始用水洗薯去除沙子,此行為透過模仿逐步傳播,主要由年輕猴(2–7歲)及部分成年猴學習。到1958年,約15隻年輕猴與2隻成年猴採用;到1962年,59隻猴群中大多數(除1950年前出生者)會洗薯,但傳播為漸進式,依賴家庭與玩伴關係。其他創新(如篩小麥、游泳)也逐步出現,無「臨界點」證據。

重現嘗試與結果

  • 無直接重現:原始研究未設計為測試「臨界傳播」,後續無正式重現實驗。1960年起,其他地區(如世界其他猴群)觀察到類似洗薯行為,但歸因於獨立學習或研究者干預,而非跨島傳播。傳聞猴子「游泳傳教」缺乏證據,Kōshima 猴無法游泳。
  • 現代解釋與模擬:Elaine Myers(1985)重新檢視《Primates》期刊(第2、5、6卷)原報告,確認傳播為漸進,非突然。到1959年,行為已非新穎,年輕一代從母親模仿學習。無證據支持「意識突破」或跨島傳播。Ron Amundson(1985)與 B.G. Galef(1992)分析顯示,增加洗薯猴數為年輕猴學習與老猴死亡的自然過程,非神秘機制。Michael Shermer(1997)視其為都市傳說,受二手來源(如 Lyall Watson 的《Lifetide》,1979)誇大影響。

為何視為神話

  • 誤傳來源:Watson 與 Ken Keyes Jr.(1984)的書籍將漸進學習扭曲為「第100隻猴子」瞬間傳播,忽略原報告細節(如猴群僅59隻)。CSICOP(1990)出版《The Hundredth Monkey and Other Paradigms of the Paranormal》正式駁斥。
  • 科學啟示:儘管無重現,它啟發社會學習理論(如 Bandura 的模仿學習),並在新時代運動中用作比喻。Myers 建議視為範式轉移(Kuhn 理論):創新來自年輕世代,舊世代消退後普及。量子社會科學偶借其比喻模擬病毒傳播,但無實證支持。

6. 討論

量子類比擅長捕捉湧現,但風險過度延伸;退相干限宏觀適用。倫理疑慮包括操縱模擬。未來:混合量子-AI用於即時社會預測。

7. 結論

糾纏豐富社會科學,模擬互依,百猴效應闡明轉型潛力。隨著量子工具成熟,承諾嚴謹、非決定論洞見於人類系統。

參考文獻

  • Haven, E., & Khrennikov, A. (2023). Social science goes quantum. Springer.
  • Wikipedia. (2025). Quantum social science.
  • Yukalov, V. I., & Sornette, D. (2021). Quantum decision theory augment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 Yukalov, V. I., et al. (2016). Quantum Decision Theory in Simple Risky Choices. PLoS ONE.
  • Colavito, J. (2025). Hundredth Monkey | DNA Resonance…. Kosmos Journal.
  • Wisdom of Universe. (n.d.). Butterfly Effect, 100th Monkey Effect….
  • Wikipedia. (2025). Hundredth monkey effect.
  • Colavito, J. (2025). The Hundredth Monkey and the DNA Resonance Hypothesis. SSRN.
  • Charles. (n.d.). The Hundredth Monkey, DNA…. Medium.
  • Melendez, J. (2025). Consider the “HUNDRED-MONKEY EFFECT”…. LinkedIn.
  • Anonymous. (2024). Human Quantum Mechan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SnoQap. (2024). Human Connection and Quantum Entanglement.
  • ROFAS. (2024). Quantum comput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Haven, E., & Khrennikov, A. (2023). Social science goes quantum…. Springer.
  • QuantumExplainer. (2024). Quantum Social Science.
  • Pykacz, J., et al. (2019). Two-Qubit Pure Entanglement…. Quantum Journal.
  • Wendt, A. (2015). Quantum Mind and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Time as a Negentropic Force: Spacetime Interactions and the Cosmic Creative Principle

量子之影:台灣QNF-3量子導航系統的崛起與其地緣政治影響

政治制度的熵減分析:時間維度下的制度比較研究